常年期 第二十周 星期四
常年期 第二十周 星期四
读经一(第一个从我家门出来欢迎我的,我就把他献给上主做为全燔祭。)
恭读民长纪 11:29-39
那时候,上主的神降在依弗大身上,他就走遍基肋阿得和默纳协,来到基肋阿得的米兹帕,又从基肋阿得的米兹帕到了阿孟人那里。依弗大向上主许愿说:“如果你把阿孟人交在我手中,当我从阿孟人那里战胜回来时,第一个从我家门出来欢迎我的,就应归于上主,我要把他做为全燔祭献上。”于是依弗大到阿孟人那里与他们交战,上主把他们交在他手中,他从阿洛厄尔击杀他们直到米尼特,远至阿贝耳革辣明,共二十座城。那是一场大追击战;阿孟人便屈服在以色列人手下。
依弗大回到米兹帕自己的家时,他的女儿击鼓跳舞出来迎接他。她是依弗大的独生女,除她以外,没有别的子女。依弗大看见了她,就撕破衣服,说:“我的女儿啊, 你带给我苦恼,太使我难过了!因为我对上主许过愿,不能收回了。”她回答说:“父亲,你既然对上主许过愿,就照你所许的愿对待我吧!因为上主已经在仇敌阿孟人身上为你报了仇。”她又对父亲说:“请你允许我一件事:准我离开家两个月,让我和同伴到山上去,哀哭我的童贞。”他答应说:“你去吧!”就让她离去两个月的时间。她就和同伴到山上去了,哀哭自己的童贞。两个月以后,她回到父亲那里,父亲就在她身上还了所许的愿;她死的时候还是处女。
释义
“依弗大”是一个妓女的儿子,可能迫于环境因素而成为一群强盗的首领。然而,当以色列再次陷入困境,向雅威呼求救援时(民10:10),上主的神降在依弗大的身上,使他成为民长。他率领人民击溃“阿孟子民”;但是,这个胜利使他付出极大的代价:他由于许愿的缘故,而必须祭献他的独生女。
在以色列原本是禁止以人当作祭献的,但是,在极端危难的情况下,偶而也发生这类情事。圣经作者并没有指责依弗大,反而把他表达成为一个极大的悲剧图像。他认真地面对自己所发的誓愿,他的女儿拥有与他相同的精神,毫不畏惧地支持他的决定。依弗大因此属于以色列伟大的民长。
福音(凡是你们遇到的,都请来赴婚宴。)
恭读圣玛窦福音 22:1-14
那时候,耶稣又用比喻对司祭长和民间长老说:“天国好比一个国王,为儿子摆设婚宴。他派仆人去叫被请的人来赴宴,他们却不愿意来。他又派另一批仆人去,说:‘你们对被请的人说:我已经预备好了盛宴,公牛和肥畜都宰了,一切都齐备了。请来参加婚宴吧!’他们却不理睬,便走了。有的耕田,有的做生意去了,其余的抓住仆人,凌辱之后杀死了他们。国王大怒,就派军队去, 消灭了那些凶手,焚烧了他们的城市。然后对仆人说:‘婚宴已经齐备了,但是被请的人都不配享受。所以你们到各路口去,凡是你们遇到的人,都请来参加婚宴。’那些仆人就到大路上去,把所遇到的,无论坏人好人,都召集了来,婚宴上就坐满了客人。
国王进来巡视坐席的人,看见那里有一个人没有穿婚宴的礼服,便对他说:‘朋友,你没有穿婚宴礼服,怎么就到这里来呢?’那人默默无语。国王就对仆役说:‘你们把他的手脚绑起来,丢到外面的黑暗中:在那里他要哀号和切齿。’因为被召请的人多,被选上的人少。”
释义
四部福音中,玛窦以最强的笔法表达了对审判的期待,劝勉人执行天主的旨意。拥有属于教会的身份并不意味着面对审判时可以得到保险。这个“王室婚宴”的比喻有两个重点:1.)在第一部份(1-10)的结尾中,首批客人的拒绝后,重新邀请新的客人;2.)在第二部份(11-14)是那个因未穿礼服而被逐出的客人。
这个比喻和“葡萄园工人”比喻中(21:33-44)有相当的平行之处。这个比喻中的国王就是“葡萄园工人”比喻中家主;两个比喻中的儿子表达相同的儿子。
家主要求工人按时缴纳出产,国王也邀请人前来参加节庆的宴会。没有按时缴纳出产的工人和未穿着礼服前来参加婚宴的客人,最后都遭到严厉的审判,同样象征着耶路撒冷城遭到毁灭(22:7)。
葡萄园后来被家主转租给其他忠实的园户,同样地,国王将派人由世界各民族中邀请其他的人前来参加婚宴。这些被邀请的人中,将会有多少“被召叫”,就决定在他们是否穿着庆节礼服(2:11-12),就如同“葡萄园工人”是否按时缴交出产一样(21:43)。二者都是表达他们是否执行了天主的旨意。
1、凡本网注明“来源:天主教周至教区”、“本站讯”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教区或本网站)”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教区、堂区或个人投稿,版权虽属本网,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