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四旬期第四主日

2025-03-30   思高读经推广中心   阅读量:417

四旬期第四主日

 

福音(只因你这弟弟死而复生,应当欢宴喜乐!)

恭读圣路加福音  15:1-3, 11-32

那时候,好些税务员和罪人都来接近耶稣,听他讲道。法利塞人和经师们纷纷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和他们一起吃饭。”耶稣就对他们讲了这个比喻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爸爸,请把我应得的那份家产给我吧!’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了。过了不多儿天,小儿子就把所有的一切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他在那里荒淫度日,浪费了他的钱财。当他把所有的都挥霍尽了以后,那地方正发生了大荒年,他便穷困起来。他只好去投靠当地的一个居民;那人派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把猪吃的豆荚拿来充饥,可是没有人给他。他自己反省说:‘我父亲有多少工人,食粮丰富,我竟在这里饿死!我要起身,到我父亲那里去,对他说:‘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为你的儿子了,把我当做工人看待吧!’他便起身, 回到他父亲那里去了。他还在远处的时候,他父亲就看见了他,动了怜悯的心,跑过去,抱住他的脖子,热情的亲吻他。儿子对他说:‘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为你的儿子了!’父亲却吩咐仆人说:‘你们快拿出最好的袍子来给他穿上,拿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脚上,再把那只肥牛犊牵出来宰掉,让我们吃喝欢乐吧!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他们就欢乐起来。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当他回来离家不远时候,听见奏乐和歌舞的声音,就叫过一个仆人来,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仆人对他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父亲因为见他安然无恙的归来,便给他宰了那只肥牛犊。’大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你看,这些年来我服侍你,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可是你从来没有给过我一只小山羊,让我和我的朋友们一同欢乐;但是你这个小儿子,同娼妓们在一起,耗尽了你的财产,他一回来,你倒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常和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只是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所以应该欢乐庆祝!’”

 

 

经文脉络

这个主日的福音是基督徒最熟悉的圣经故事之一:“浪子回头”的比喻。经文的一开始首先叙述耶稣讲述比喻的场合和原因:虔诚的犹太人一向避免和税吏以及罪人接触,耶稣常常和税吏以及罪人结交往来,甚至和他们同桌共饮,法利塞人和经师们因此而责怪耶稣。

面对法利塞人及经师的批判,耶稣讲述了三个含有相同主题的比喻:遗失或找到、迷失或寻回、邀请大家一起欢乐。前两个“亡羊”和“失钱”比喻的结构和主题是完全平行对应的,第三个“浪子回头”的比喻,虽然和前两个比喻主题相同,但是在结构上和思想发展上却是独特的,教会邀请信仰团体在这个主日的聚会中一起聆听这个比喻(路15:11-32)。

就内容而言,这个基督徒耳熟能详的比喻可分为两个部分(11-24、25-32),但是却是一个完整合一的叙述,整个故事的重心以及高峰是在于父亲充满喜乐的接纳悔改的儿子。

 

分家产(11-12)

比喻中一共有三个人物:父亲和两个儿子。父亲大概是农庄的主人,拥有相当大的家产以及许多雇工为他工作,年纪较小的儿子应该尚未结婚,大概是17-22岁之间,他要求父亲把他应得的一份家产给他。所谓应得的家产就是指“遗产”,小儿子在父亲尚存活之时要求父亲将“遗产”给他,当然是应该遭受指责的行为。

 

离家、堕落

小儿子得到了家产之后立刻离家出走,在远方荒淫度日耗尽了全部资产,因而变成相当穷困。就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小儿子的行为当然是应该遭受严厉谴责的。他由于耗尽了一切财产而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投靠外邦人,帮他们牧放猪群,期望至少可以得到猪食裹腹。

比喻非常生动的描写小儿子窘困的情况,不仅说明他连这样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同时也象征他的宗教生活上也彻底地沈沦。

 

内心的悔改

生活上困苦的境遇使他反躬自省,了解到自己的现况以及与父亲的雇工之间的强烈对比,父亲的雇工都口粮丰盛,而他自己却濒临饿死的威胁。于是他内心急迫地决定,与其饿死外邦的异乡,不如回到父家,他也知道应该向父亲认罪,就如同他也得罪了天主一样,他自认只配成为父亲的雇工,因为他已经妄用了儿子的权利,也因此丧失了作儿子的权利。

 

父亲(对小儿子)的宽恕与接纳

他立刻将思想付诸行动,起身回到父亲那里去。比喻的重点转移到父亲身上,他所表现的态度令人大为惊讶:他在儿子还离的很远的时候就看见了他,立刻动了怜悯的心,向他跑去。

在中东和近东地区父亲跑向儿子,特别是跑向犯罪的儿子是极不寻常的事,而这个父亲更拥抱、亲吻这个因着牧放猪群而已成为不洁的儿子。

这行动是最明显的宽恕记号(参阅:撒下14:33),以及父爱最深刻的表达。面对父亲这样的行动,儿子承认自己的罪过,表达真心的悔改。

父亲拥抱及亲吻儿子的肢体语言已经充分表达了他的宽恕,甚过一切具体的语言,因此福音只叙述了父亲吩咐仆人们,给小儿子穿上袍子、戴上戒指,这些行动更具体说明他对这位浪子的接纳。

父亲更要求仆人们准备宴席,邀请全家一同欢乐,并且说明举办这个欢乐宴会的双重理由:这个儿子本已(由于罪恶)而死亡,但却(经由父亲的重新接纳)得到重生;原已(犹如亡羊和失去的达玛般)迷失,现在则被重新寻回。

 

气愤的长子

故事发展至此才介绍另一个角色登场,他是一直留在家中辛勤工作的长子,当这些事发生之时,他正一如往常地在田间工作。他由田间回家时,发现家中正不寻常地举行欢乐庆典,透过询问仆人得知,这是父亲为庆祝弟弟返家而举行的盛典,他气愤地不愿进入家中。长子的反应和父亲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

父亲出来邀他一起欢乐庆祝,在当时社会背景中,这一样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这个气愤的长子却仍激烈地为自己的态度辩驳,甚至没有按照礼数先称呼“父亲”,而直说“你看!……”长子述说自己多年来忠实服务父亲,从未违犯任何诫命,却没有得到任何特殊的奖赏,并以此强调他和父亲另一位犯罪跌倒的儿子间的对比。他甚至不愿称自己的弟弟为“兄弟”,只称“你的这个儿子”却得到如此的恩待。

 

父亲(对大儿子)的宽恕与接纳

父亲毫不介意自己遭受攻击,仍然称呼长子为“孩子”!他首先提醒这个孩子所忽略的恩宠:“一直和父亲在一起,拥有父亲全部的资产”;其次说明他们应该欢乐庆祝的理由,因为他的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

 

综合反省

许多人称这个比喻为“福音中的福音”,认为这个比喻是表达耶稣(天主)的爱最美丽的故事,在历史中它一直是艺术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对每一个基督徒读者而言,这个文学上的杰作是天主的话,艺术家们更以他们的灵感与才华,助人更深入领悟这个故事的内涵。

整段故事精彩紧凑,情节环环相扣,不论就形式或内容而言,都极易使得读者产生共鸣,并和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认同。整个比喻促使人们了解耶稣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揭露了耶稣的对手们气度狭窄。

父亲的完美的仁慈形象,更是越过耶稣直指天主,耶稣是天父的代表,每一个罪人都可以期待并依靠天主的仁慈怜悯。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天主教周至教区”、“本站讯”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教区或本网站)”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教区、堂区或个人投稿,版权虽属本网,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

教堂信息

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