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四主日

2023-03-12   思高读经推广中心   阅读量:4231

四旬期第四主日

 

福音(瞎子去洗了,回来就看见了。)

恭读圣若望福音  九,1-41

那时候,耶稣离开圣殿,在路上看见了一个生来的瞎子。门徒便问他:“老师,是谁犯了罪?是他,还是他父母,竟使他生来双目失明呢?”耶稣答道:“不是他,也不是他的父母犯了罪,而是天主要在瞎子身上显示他的作为。趁着白天,我们该做那派遣我来者的工作;一到黑夜,就不能工作了。我还在世上的时候,就是世界的光。”说了这话,耶稣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抹在瞎子的眼上,对他说:“到西罗亚水池里去洗洗吧!”——西罗亚是“奉差遣”的意思——他就去洗了; 回来的时候,就能看见了。于是,邻居们和经常见他讨饭的人都说:“这不是那个一向坐在这里讨饭的人吗?”有的说:“就是他”;有的说:“不,是一个很像他的人。”那瞎子却说:“就是我”。他们问他说:“你的眼睛是怎样开的呢?”他答复说:“一个名叫耶稣的,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上,对我说:‘到西罗亚水池去洗冼吧’;我去洗了,就能看见了。”他们又问:“那个人在哪里呢?”他说:“我不知道。”

于是他们就把先前瞎眼的这个人,领到法利塞人那里。耶稣和泥开他眼睛的那一天,正是安息日。于是法利塞人又查问他怎样看得见的。那个人就说:“他把泥抹在我的眼上,我洗了,就看见了。”有些法利塞人说:“做这事的人不可能是从天主那里来的,因为他不遵守安息日的诫律。”另有些人却说:“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奇迹呢?”他们彼此便发生了争执。于是,他们又问瞎子说:“关于那开了你眼睛的人,你说什么昵?”瞎子说:“他是一位先知。”可是,犹太人不肯相信他原先是瞎子,而现在却能看见,就叫了他的父母来,问他们说:“这是你们的儿子吗?你们说他是生下来就瞎的吗?那么现在又怎么会看得见呢?”他的父母回答说:“我们知道他是我们的儿子,也知道他生下来就是瞎眼的。至于现在他怎么会看得见,我们就不知道了;是谁开了他的眼睛,我们也不知道。他已经长大成人,你们去问他吧!让他自己说明好了。”他的父母因为怕犹太人,才这样说的。因为犹太人早已商妥:谁若是承认耶稣是默西亚,就把他赶出会堂去。所以他的父母才说:“他已经长大成人,你们去问他吧!”于是法利塞人再把那先前瞎眼的人叫过来,对他说:“归光荣于天主吧!我们知道耶稣是个罪人。”那人回答说:“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件事:我本来是个瞎子,现在我能看见了。”他们又问他:“他给你做了什么?他是怎样开了你的眼睛呢?”他回答说:“我已经告诉过你们了,你们不听;为什么现在又要听呢?莫非你们也愿意作他的门徒吗?”他们辱骂他说:“你去作他的门徒好了!我们是梅瑟的门徒。我们知道:天主曾给梅瑟说过话;至于这个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那人回答说:“这真是奇怪!你们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他却开了我的眼睛。我们都晓得天主不会俯听罪人的祈求,只垂听那恭敬天主,承行他旨意的人。自古以来,从没有听过,有人治好了生来的瞎子。这个人若不是从天主那里来的,他必然什么也不能做。”他们就辱骂他说:“你这完全生长在罪孽之中的人,竟敢来教训我们吗?”就把他赶出去了。耶稣听说他们把他赶出来了,以后遇见他,就对他说:“你相信人子吗?”那个人回答说:“主,人子是谁?好使我去信他呢?”耶稣对他说:“你已经见到了他,现在跟你讲话的就是他。”他便说:“主啊,我信!”就连忙跪下朝拜了耶稣。

于是耶稣说:“我到这世上来,是为了审判:使瞎眼的能够看见;那能看见的,反而成了瞎眼的。”和耶稣在一起的几个法利塞人,听了这话,就说:“难道我们也是瞎眼的吗?”耶稣回答说:“如果你们是瞎眼的,就没有罪了;但现在你们自称是看得见的,所以你们还是有罪的。”

 

【经文分析】

若望福音第九章叙述耶稣医治一个胎生瞎子的故事,由耶稣一开始称自己是“世界的光”(5)就可看出,这里所谈的并不只是一个医治奇迹而已,我们按经文结构分三段加以诠释。

 

一、治愈胎生瞎子的奇迹(1-12)

经文第一段是一个治愈奇迹,可以分成三个段落:引言(1-5)、治愈奇迹(6-7)、邻人的反应(8-12)。

 

引言(1-5)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个在母胎中就是瞎子的人,这人的情况比出生后才瞎眼的人更为可怜。若望福音中的治愈奇迹常是特别严重的病苦,门徒们面对这人的痛苦遭遇,根据犹太传统寻求苦难和罪过之间的关联,耶稣却驳斥这种传统思想。不过这里真正的重点并不是“人学”上的,而是“基督论”上的问题,这个严重的病症提供耶稣一个机会,显示祂拥有救援人类的力量。

耶稣提到要把握白天,尽力工作,因为工作的时间被黑夜所限制。具体而言,这话表达耶稣在安息日治愈病人的合法性,而治愈瞎子的事件也生动的显示耶稣的确是“世界之光”。另一方面这句话也有普遍性的意义,显示作出决定的严肃性,并且表达人们有可能错过得救的机会;这样的言语不论对“宣讲者”或“聆听者”都具有效力。

 

治愈奇迹(6-7)

耶稣用唾沫和了泥巴,敷在瞎子的眼睛上,再打发他到史罗亚水池去清洗眼睛,因此而治愈了瞎子。这样的操作过程却导致人们责难,指控耶稣违犯安息日的律法。

史罗亚水池位于耶路撒冷城内南方的角落,这个水池的水是借着引水道,由基红水泉所引来(参阅:编下三二30),“史罗亚”的意思是“被派遣的”,这是若望福音对于耶稣基督特殊的称呼方式(参阅:若四34)。

 

邻人的反应(8-12)

这位胎生瞎子原是城中的一位乞丐,似乎人人都认识他;因此,许多邻人都成为这个奇迹的见证人,他们的惊讶正说明奇迹的真实性。人们质疑这位被治愈的瞎子是否真是他们所熟知的乞丐,这样的怀疑说明:重大的奇迹并不一定能够克服人们的不信,只有人们做好相信的准备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看见”奇迹。

被治愈的瞎子挺身辩护这个事件的真实性,也因此成为耶稣的辩护者,虽然,他目前只知道耶稣的名字而已。耶稣在治好瞎子之后就从人群中隐退,直到整个争辩的事件结束之后,才再次和这个瞎子相遇(若九35-41)。

 

【综合反省之一】

由于人是“有限”的存在物,几乎人人都感觉工作太多,而一天的日子太短,因此我们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也遭受限制。人除非能够想象更好的生活,不满足于黑暗无知、或毫无行动的迟钝情况,并且渴望真正的光,才能够察觉“世界之光”,进而接受真光的启示照耀。

虽然这段经文没有直接提到胎生瞎子的信德,但是他听从耶稣的话去到史罗亚水池清洗自己的眼睛,就是信德的具体行动。基本上世人所遭遇的一切苦难与压迫,最内在的根本原因都是罪恶(原罪的后果),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单纯地在受苦之人的身上,找寻苦难的原因。

 

二、法利塞人的审问(13-34)

由于胎生瞎子被治愈的事件发生在安息日,因此引起法利塞人提出一连串的质疑。这段审问性的对话也可分成三段:第一次审问被治好的瞎子(13-17)、对于他的父母亲的审问(18-23)、第二次审问被治好的瞎子(24-34)。

 

第一次审问被治好的瞎子(13-17)

在这里法利塞人再次以司法当局的的形式出现,促使他们提出批判的主因在于这个治愈事件发生在安息日。根据他们对于法律的了解,耶稣的治愈行动违犯安息日的法律,所以祂是一个罪人,绝对“不是由天主来的”。然而却也有些法利塞人表达不同的意见:“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奇迹?”这个情况显示,面对耶稣人人都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耶稣在人间必定造成“分裂”。

面对法利塞人的询问,这个被医治的胎生瞎子时勇敢的承认耶稣是一位“先知”,虽然这个说法仍并非十分恰当,但也是一个明显的进展,因为本来只知道“耶稣”的名字(11),现在却明认他是一位先知。他的信仰在磨难中成长,是基督徒的最佳榜样。

 

对于他的父母亲的审问(18-23)

犹太人接着询问瞎子的父母亲,他们规避给予任何明确的答复,而说“他已经成年,会说自己的事了。”对以色列的孩童而言,满十三岁多一天就算是成人。福音作者解释他们如此回答,乃是因为他们怕被“逐出会堂”。这段经文事实上反映当时的基督徒团体的具体处境,他们由于宣称耶稣是默西亚,而被犹太人诅咒为异教徒,并逐出犹太会堂,意思是决定性的斩断关系。福音作者在这里将他的团体所有的经验放入了经文之中,清楚地显示初期基督徒团体和犹太人之间一再出现的冲突。

 

第二次审问被治好的瞎子(24-34)

犹太人再次审问被治好的瞎子,这一次的主要论点在于强调耶稣在安息日治病违犯法律的,因此是一个罪人。犹太人要求被治好的瞎子归光荣于天主,目的是逼迫瞎子承认,耶稣违犯安息日的法律。在这样的困境中,瞎子的信仰上却继续成长,他宣称耶稣是“恭敬天主,承行祂旨意的人”(31),并引用箴十五29的经文:“上主远离恶人,却俯听义人的祈祷”,强调自己所经验到的奇迹就是最清楚的证据。这个奇迹的力量引领他宣称耶稣是“由天主而来的”(33)。

相对于瞎子的信仰表白,犹太人却愤怒地呼喊自己是梅瑟的门徒,拒绝成为另一人的门徒。他们宣称“不知道耶稣是从哪里来的”(29),就是承认不能明白耶稣的启示。最后犹太人宣称这个瞎子“生于罪恶中”,并把他赶出会堂之外,如此结束了整个审问过程。这个情形再次反映初期基督徒的生活经验。

 

【综合反省之二】

真实的信仰包含公开承认信仰,因为承认信仰可以激发人的信仰;但是在信仰和宣认宣誓之中常得面对各种反对的势力。只要基督的教会还没有圆满地立于主的前面,只要光明和黑暗、真理与错谬之间的冲突争执没有完全结束,我们就能常常感受到这些反对信仰的压力,例如:反基督的批评、恐惧、忧虑、贫穷、灾难、疾病……。对基督徒而言,所有的外在压力都是一种信仰的考验试炼,这位胎生瞎子的行动说明,为基督做见证常常是一个近乎“天真”的见证,而正是基督徒教会的基础所在。

 

三、耶稣把自己启示给痊愈的瞎子(35-41)

瞎子被赶出会堂之后,耶稣才再次在经文中出现,耶稣分别和瞎子以及法利塞人各有一段关于信仰的对话。这段经文也因此可以分成两段,首先是重见光明的瞎子的信仰宣示(35-39),接着是对眼睛被蒙蔽的法利塞人的判断(40-41)。

 

重见光明的瞎子的信仰宣示(35-39)

犹太人把胎生的瞎子赶出会堂之后,耶稣前来寻找他。耶稣提出一个决定性的信仰问题:“你信人子吗?”“人子”是基督论的特殊头衔,这个头衔强化了二人之间的距离。瞎子表示不知道谁是人子,耶稣因此承认自己就是“人子”,而导致瞎子能够宣示信仰,并借着“俯伏朝拜”的行动表达明认耶稣就是天主。

耶稣最后的回应表明,天主派遣祂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那些看不见的能够看见;但是,对那些不愿意相信的人,祂却成为最后的审判,也就是使看得见的反而成为瞎子。这里再次出现若望福音中著名的“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表达方式:一方面是成为能看见的,另一方面则是成为瞎子 ──谁如果自愿停留在黑暗之中,就永远是瞎子。

 

对眼睛被蒙蔽的法利塞人的判断(40-41)

经文最后是耶稣和法利塞人的谈话,前面耶稣判断性的话已经说明了这段谈话的意义:真正的罪就是自己拒绝启示者!因为所有的人原本都是瞎子,所以罪人的罪就在于不愿意来接近光明;法利塞人自以为看得见,意思是他们自甘停留在自以为是的安全感中,而拒绝成为一个真正的明眼人。

 

【综合反省之三】

这段经文说明有关“恩宠”的问题。耶稣先开启了胎生瞎子的肉眼,然后开启了他信仰的眼睛,向他启示自己就是“人子”。而耶稣对法利塞人的话则教导我们如何克服自己的各种限制,如果我们承认自己需要救援,知道自己缺乏光明,那么我们就能和这个故事中的瞎子一样,得到耶稣的助佑,打开灵性之眼而看见信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天主教周至教区”、“本站讯”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教区或本网站)”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教区、堂区或个人投稿,版权虽属本网,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

教堂信息

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