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2025-10-26   思高读经推广中心   阅读量:904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福音(这个税吏回到家里,成了义人,而那个法利塞人却不然。)

恭读圣路加福音  18:9-14

那时候,耶稣向几个自以为清高,而轻视别人的人,讲了这个比喻:“有两个人上圣殿去祈祷:一个是法利塞人,另一个是税务员。那个法利塞人站着,心里这样祈祷:‘天主,我感谢你,因为我不像别人那样贪赃枉法、淫乱放荡,也不像这个税务员。我每周禁食两次,我一切的收入都捐献十分之一。’那个税务员却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是捶着胸膛说:‘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吧!’我告诉你们:这个人回到家里,成了义人,而那个人却不然。因为自高自大的,必被贬抑;自谦自卑的,必被高举。”

 

 

【经文脉络】

上个主日的福音,耶稣讲述了一个“不义的判官和寡妇的比喻”(路18:1-8),教导门徒“应当时常祈祷,不可灰心。”这个主日的福音继续上个主日的经文,再次是耶稣讲述的一个比喻 ─ “法利塞人和税吏的祈祷”(路18:9-14),然后再透过对比喻的评论提出教导。

虽然这段经文的关键词是“祈祷”,但由比喻的引言以及耶稣的评论可以看出,这个具有“典范性”的故事并非仅仅谈论这一个主题而已。此外,读者也不可忘记,这段经文仍是对前面的“末世言论”(路17:22-37)提出补充。

 

耶稣教导的对象

这段经文一开始指出耶稣讲话的对象是“一些自充为义人,而轻视他人的人。”从比喻本身来看,故事中的法利塞人就是这样的人;但是由生活经验来看,这样的人事实上存在于任何团体之中。

再者,由比较宽广的经文脉络来看,当时耶稣的听众同时包含法利塞人(路17:20)和门徒(17:22),因此耶稣教导的对象是一切狂妄自大,靠着批评他人而显出自身优越性的人。在今日的信仰团体中也不乏这样的人。

 

强烈对比的角色

比喻中出现两个对比性极强的角色,路加十分喜欢采用对比呈现的文学表达方式(参阅:路15:11-32;16:19-31),这段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法利塞人和一个税吏,但对比重点在于二人在圣殿广场上所表现的祈祷态度。

 

自绝于天主和人的祈祷

比喻首先非常生动的叙述这位法利塞人的“祈祷”:他站立在圣殿前低声祈祷,自言自语地向天主陈述自己的“功德”,说明他和别人不同,和罪人不一样,更具体的申明和这位也在场的“税吏”不同,因为他所做的远远超过法律所规定或要求的。

这个法利塞人的祈祷非常特别,在耶稣的时代,在公开场合低声祈祷并不多见,就内容而言,这人的祈祷并非赞美天主,而是“自我称赞,并且批评他人”,因此,他的祈祷事实上使他和天主和人隔绝。

 

认识自我的祈祷

比喻中第二个角色是一位税吏,在当时的社会中税吏被视为是公开的罪人。他“远远地站着!”意思是和圣殿的至圣所保持相当的距离,这个“距离”表达出这位税吏对天主的敬意,以及他对自己人性软弱的认知,承认自己的不善,宣告自己是罪人。

福音经文继续用双重的“自我否定”的语句表达这个税吏的自我意识:他“连举目望天都不敢,只是捶着自己的胸膛”。虽然圣殿是人们举目仰望上主光荣的地方,但税吏却不允许自己享受这种喜乐,而只敢垂目望着地面;捶打自己的胸膛更是当时一般文化中共同的记号,表达极大的悲伤与痛悔。

 

唯独依靠天主的怜悯

在这样的情况中,这位税吏哀求说:“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这样的哀求首先显示他承认自己在天主前毫无价值。

其次,根据犹太的赎罪祭规矩,罪人奉献了赎罪祭之后,便宣告过去的罪罚已经结束,和天主重新建立正常的关系;而这个税吏的祈祷显示,他连这样的恩典也不敢奢望,只盼望唯独依靠天主的慈爱怜悯。

 

耶稣的评论

耶稣在讲完这个比喻后,立刻加以评论和解释。祂以权威的方式宣告天主对这二人的判决:不是那个法利塞人,而是这位税吏得到天主的悦纳,在这种意义之下他能够被宣称为“正义的”,以这种身份离开圣殿,回到家里。

“家里”和比喻开始的地点“圣殿”也具有高度的对比性,圣殿是公开场所,人们在此很可能为争夺虚假光荣而装模作样,而家里是私人之地,人在家中的表现才是真实的自我。耶稣的评论说明,这位税吏成了真正的义人。

经文最后加上的“智慧性”谚语(参阅:路14:11;玛23:12)是这个判决的理由,并且说明末日的审判时,天主将如此按以色列人的行为来判决:“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

 

【综合反省】

这个比喻是一个“典范性”的故事。耶稣讲述这个故事警告一切“自以为义”的人,并且为自己善待税吏和罪人的惯有态度辩护;但是,耶稣在此并没有普遍性地批判法利塞人都是自以为义的假善人。

这个故事给路加时代和今日的教会提供一面镜子,使教会的成员看清,如果他们因自己的信仰而夸耀,自以为在团体中高人一等,并轻视团体中的弱小者(参阅:罗14~15;格前8:7-13),这些人就如比喻中的法利塞人一样。

读者应该注意,这是一个耶稣用来教导门徒的典范性故事,我们不可简单化地将法利塞人和税吏黑白二分。这个故事提醒每一个读者,不可因为自己的“功行”而自认有权要求什么,或轻视公开的罪人;即使我们有一些良好作为,也完全来自于天主的恩宠,在天主前我们都是罪人,都是恩宠的负债者。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天主教周至教区”、“本站讯”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教区或本网站)”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教区、堂区或个人投稿,版权虽属本网,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

教堂信息

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