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福音(天主召选的人,日夜呼求他,他岂能不给他们伸冤么?)
恭读圣路加福音 18:1-8
那时候,耶稣对门徒们讲了一个比喻,论到人应当时常祈祷,不要灰心。他说:“某城中有一个法官,不敬畏天主,也不尊重人。那城里有一个寡妇,常去见他说:‘求你制裁我的对头,给我伸冤吧!’法官多次不肯:后来想道:‘我虽然不敬畏天主,也不尊重人,只是因为这个寡妇常来麻烦我,我要给她伸冤,免得她不断地来纠缠我。’”于是主耶稣说:“你们听听这个不义的法官说了什么话!天主听到他所召选的人日夜呼唤, 能不给他们伸冤吗?他会延迟援助他们吗?我告诉你们:他一定尽快地为他们伸冤,但是人子来临的时候,能在世上找到这种信德吗?”
【经文脉络】
路加福音在“十个癞病人”的故事之后,先安排了一段耶稣谈论“天国”与“人子”来临的末世言论(路17:20-37);接着记载了两个比喻:不义的判官和寡妇的请求(路18:1-8)、法利塞人和税吏的祈祷(路18:9-14)。
这两个比喻是这个和下个主日的福音经文,就内容而言,它们都是前面的末世言论的补充。这个主日福音的结束语:“人子来临时,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吗?”(路18:8)充分说明这个事实。
时时祈祷、不要灰心
经文一开始提到耶稣向门徒讲述比喻,并说明目的在于教导“人应当时常祈祷,不要灰心。”“时时祈祷”是路加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耶稣在生命的重要时刻都祈祷(参阅:路3:21,5:16,9:18,11:1,22:41),也常常邀请人们祈祷(参阅:路11:1-3,21:36)。
宗徒书信也不断强调相同的主题,几乎每一个基督徒都记得保禄的劝勉:“应常欢乐,不断祈祷,事事感谢!”(得前5:17)但是信徒们的祈祷常常遭受双重的威胁:一方面,由于内在的怀疑而不能恒久不断地祈祷,另一方面,因为外在世界的纷乱,以及祈祷似乎得不到答复而灰心。
不义的法官
今日福音比喻中的角色非常简单,只有两个人物,首先是一位法官。路加以最精简的文字,生动地将这人刻画为“不义的法官”:这人“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意思是他的生活完全相反“爱天主、爱人”的最高诫命,因此绝对不会做任何好事。
寡妇
比喻中第二个角色是一个寡妇,代表那些社会身份低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常常遭受社会强权欺负压榨的人。相对于其他的新约作者,路加作品对贫穷弱小者特别感到兴趣,也特别关心寡妇。
对路加而言,寡妇代表信仰团体中一个特殊的类群,特别需要被关心与照顾。这位寡妇多次来到法官前,要求他为她伸张正义,制裁欺负压迫她的人。但是,这位法官却根本不愿理会寡妇的请求。
出乎意料的转折
寡妇既无能力反抗,又无管道上诉,看似注定要终身忍受冤屈了。但是她并不因此而放弃,反而把握自己唯一的“武器”,永无休止地向法官哭求。由于她的坚持,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后,整个事态终于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这位原本不愿采取任何行动的法官终于有了响应。
他内心的自言自语显示他自私自利的特质,他决定让步,为寡妇伸冤,并非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为自己的好处,希望不再被这个寡妇烦扰,而能重新得到安宁。比喻就在这个重大转折中结束。
耶稣的评论
主耶稣在讲完比喻后,立刻对门徒说:“你们听听这个不义的法官说了什么话!”读者和门徒“听”了这句话,都立刻明白这比喻的意义:如果连这样的一个法官也终于为寡妇主持正义,那么天主岂不更会救助相信祂的人吗!
寡妇与被天主召选者
这个比喻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旧约圣经常常提到天主特别关爱保护寡妇(参阅:申10:18;咏68:6);路加写作之时,心目中常怀有他的教会团体,而把寡妇诠释为被天主召选进入基督徒团体的成员。他提醒天主的特选者应该和这位寡妇一样,在苦难中日夜不停地向天主呼求救助。
“恶”判官与“最高”的判官
另一个对应可能令读者们略微感到战栗不安,因为耶稣竟然用不义的判官当作例证,说明天主的态度。如果一个这样自私自利、道德沦丧的恶法官,尚且会如此积极地为民伸冤,那么天上“最高的法官”岂不更是如此?因此耶稣加强语气地肯定,天主“听到祂所召选的人日夜呼吁,一定尽快地为他们伸冤。”
坚定持久的信仰
今日的福音中耶稣的结语是一个令人感到疑惧的问题:“但是人子来临的时候,能在世上找到这种信德吗?”我们前面已经说明,必须把这段经文放在“末世言论”的脉络中来了解。
路加编辑福音时,距耶稣死亡升天已五十年左右,信仰团体已经意识到,他们所期待的“人子再来”并不会立刻发生,他们也经验到,由于“人子再来”的日子一再延迟,许多基督徒渐渐失去信仰。
耶稣所提的这个问题说明,为能真实地得到天主的救援,人也有必须完成的责任。蒙召选者信仰态度的具体表现就是满怀信心、持久不懈的祈祷。
【综合反省】
初期教会团体的生活常常面临各种压迫和苦难,他们也意识到天主正义审判的日子迟迟未到,路加面对这个情况编辑了这段福音叙述,为了鼓励他的读者坚定信德不断祈祷。
对我们今日的读者而言,这段经文更是一个迫切的教导,提醒我们面对当前各种不公义的情况,尤其要怀着信心与希望,坚定而持久地祈祷。
这位寡妇的例子也教导我们,不要低估“小人物”祈祷的力量。任何人都不应自认微小而怀疑自己祈祷的功效,重要的是必须经常恒久的祈祷。
1、凡本网注明“来源:天主教周至教区”、“本站讯”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教区或本网站)”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教区、堂区或个人投稿,版权虽属本网,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