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福音(芥子比一切种子都小,长起来,却比一切蔬菜都大。)
恭读圣马尔谷福音 4:26-34
那时候,耶稣对群众说:“天主的国好像一个人把种子撒在地里,他夜间睡觉,白天起来,那种子发芽生长,怎么会这样,他也不知道,因为土壤自然而然地生长果实:先发苗,后吐穗,最后穗上结满了麦粒。果实成熟了,他便立刻派人用镰刀收割,因为收获的时期到了。”
耶稣又说:“我们用什么来比拟天主的国呢?或用什么比喻来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种子种在地里的时候,比地上的一切种子都小;种下之后,生长起来,却比一切的蔬菜都大:长出大枝子,甚至可供天上的飞鸟在它的荫下搭窝。”
耶稣用许多类似的比喻,按照他们所能听懂的,给他们讲道。他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话,但是私下却把一切解释给门徒听。
【经文分析】
马尔谷福音第四章1-34节的内容全部是耶稣的谈话,包含三个有关天国的比喻和一些相关的话语。这个主日的福音内容是后两个简短的比喻:“种子自长”(26-29)与“芥菜籽”(30-32),以及在耶稣的比喻谈话结束后福音作者所加上的脚注(33-34)。
“种子自长”的比喻(26-29 )
耶稣在讲完“撒种”的比喻后,接着说了这个“种子自长”的比喻,内容一样是取材自耶稣从自己的家乡,加里肋亚地区所熟悉的农村生活,以及自然界的成长过程。不过真正的关键问题是,到底这个简短的叙述和所象征的内涵 ─ 天国真实 ─ 之间所存在的“比较点”为何?
在“撒种”的比喻中,人们可以轻易地将故事中的主角撒种者直接应用到耶稣身上,亦即把撒种者比拟为福音的宣讲者。然而在“种子自长”的比喻中,撒种者几乎完全居于幕后,和种子的成长过程与成熟结果毫无关系。
如此看来,成熟与收获只是这个比喻中次要的主题,真正的重点应该是“从自己”。在27节标志的“他却不知道”,更是强调这个“从自己”,这才是这个叙述最主要的重点。
“种子自长”比喻的“教导”
比喻强调“从自己”的成长直到收获,这个事实对应出一个批判性问题:人是否分享天国的来临?或人以什么程度参与天国的实现?比喻提供了一个大概令人相当惊讶的的答案:人必然参与其中,但并非“生产者”;只有天主自己是生产者,人只是“观察者”与“接受者”。
“芥菜籽”的比喻(30-32 )
耶稣接着讲了一个“芥菜籽”的比喻,同样是以自然界成长作为背景。耶稣以芥菜籽的图像和重要的动机链接在一起,这个重要的动机虽然在开始时看起来非常微小,甚至令人轻视,然而却已经埋下了令人惊讶的,成熟之时宏伟的成果外观,这是天主决定的“最终成果”。
比喻中说结果是甚至“生长起来,比一切蔬菜都大;并且长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飞鸟能栖息在它的荫下。”这个图像也出现旧约达4:8-9;则17:23等经文中,因此可以明白,这个比喻的结果表达出末世性远超过人们想象的满盈与富裕景象。
“芥菜籽”比喻的“教导”
这个比喻所教导的内涵相当清楚:天主的国不是一个可以“制作”的东西,而是一种随着人们的工作而来的恩赐,也是一个感恩的合作。
面对天国的来临不可采取过度倚靠自己的操作,或漠不关心的无所谓态度。天国完全是天主的事务,需要不断警觉观察,以及认真尽职的撒种者。
福音作者的脚注(33-34 )
这段福音最后两节经文是福音作者提供的脚注。33节说明:聆听与了解比喻的关键在于聆听耶稣。34节的内容似乎和前一节经文相互矛盾,这两节经文放在一起,显示出:耶稣的比喻一定会得到某些人的了解(33),但是这并不排除,必须经由耶稣才能获得更深刻的领悟(34)。
了解比喻的必要基础
虽然耶稣是在特定而具体的时空中讲述比喻,但被福音作者收集并编辑进入福音书中,因此,吾人必须将比喻放在整部马尔谷福音的脉络中,才能真正正确地了解比喻的内涵。
天国的喜讯及其本身的要求,就如同耶稣本身默西亚性派遣的奥秘一样,需要在耶稣死亡与复活的光照之下才能了解。
1、凡本网注明“来源:天主教周至教区”、“本站讯”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教区或本网站)”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教区、堂区或个人投稿,版权虽属本网,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