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常年期第九周星期一

2024-06-03   思高读经推广中心   阅读量:275

常年期 第九周 星期一

 

读经一(他将最大和宝贵的恩许赏给我们,好能逃脱世界。)

恭读圣伯多禄宗徒后书  1:2-7

弟兄们,愿恩宠与平安,由于你们认识天主和我们的主耶稣,丰富地赐给你们。基督以他天主性的大能,将一切为生命及虔敬所需要的事赏给了我们,使我们认识天主,他用自己的光荣和大能召叫了我们。他又因着自己的光荣和大能,把最大和最宝贵的恩许赏给了我们,使你们藉着这些恩许,在逃脱世界上所有败坏的贪欲之后,能分享天主的性体。正因这个缘故,你们要全力奋勉,在你们的信仰上,还要加添毅力,在毅力上加添知识,在知识上加添节制,在节制上加添忍耐,在忍耐上加添虔敬,在虔敬上加添兄弟的友爱,在兄弟的友爱上加添爱德。

 

释义

《伯多禄后书》按形式而言是一封书信,但就内容而言则是一部劝勉性的作品,或一个宣讲。其中包含两个重要主题:1.)信仰的必要性;2.)基督的再来,以及提防在此之前将产生的错谬教师。

在某些地方,作者尝试使基督徒的语言“现代化”(按当时的情况),好能使当时说希腊语的读者能明白基督信仰中最重要的讯息。因此,他不直接讲述犹太信仰耳熟能详的“正义”,而以“美德”取代这个概念;同时拉近“信仰”和“知识”的距离,甚至直接以“认识天主和我们的主耶稣”来表达“相信”天主和耶稣。

的确,认识耶稣是“基督”、是“主”,正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和我们救援道路的开端。在此,天主性恩宠和人性的作为必须一起行动,好使许诺能够真正实现。新约中有许多不同的方式表达圆满的、决定性的实现许诺,其中“有分于天主性体”也是希腊哲学常用的表达方式,但是唯有经由“基督事件”人们才真正领悟这个表达格式的宽广高深。

5-7节中所提出的“美德”,由“信仰”开始,由“爱德”结束,标示出由洗礼开始,一直走向圆满的基督徒生命道路。

 

 

福音(他们抓住他的爱子,杀了他,抛在葡萄园外。)

恭读圣马尔谷福音  12:1-12

那时候耶稣用比喻对司祭长、经师及长老们说:“有一个人开辟了一座葡萄园,四周围上篱笆,掘了一个榨酒槽,筑了一座瞭望台,把它租给园户,就离开了本国。到了时候,他便派一个仆人到园户那里,向园户收取园中的果实,园户抓住他,打了他,放他空手回去。主人又派别的一个仆人到他们那里去;他们打伤了他的头,并且侮辱了他。主人又派另一个去,他们把他杀了。以后又派了好些仆人去:有的他们打了,有的他们杀了。主人还有一个人,就是他的爱子;最后就派他到他们那里去,说:‘他们必会敬重我的儿子。’那些园户却彼此说:‘这是继承人,来!我们杀了他,将来产业就归我们了。’于是抓住他,把他杀了,抛在葡萄园外。那么,葡萄园的主人要怎样处置呢?他必定来除去这些园户,把葡萄园租给别人。你们没有读过这段经文吗?‘匠人弃而不用的石头,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这是上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神妙莫测。’”他们明白这比喻是指他们说的,就想捉拿他;但害怕群众,于是离开他走了。

 

释义

《马尔谷福音》第十一章的结尾叙述司祭长、经师和长老们在圣殿质问耶稣权柄的来源,耶稣没有回答。而在第十二章的开始(今日的福音)耶稣以一个人们通常称为“恶园户的比喻”取代直接回答上述的问题。

这个比喻我们也可以很恰当地称之为“耶稣的苦难比喻”。比喻的内容非常清楚,根本不需要任何解释。当时的听众(司祭长、经师和长老们)都清楚“明白这比喻是指他们说的”(12)。

这个比喻显示耶稣的命运和先知们的命运是一致的。无信的以色列在历史中如何对待了先知们,如今也要同样地对待耶稣。当然,耶稣讲述这个比喻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唤醒当时听众的良知,呼唤他们悔改。但是,在当时的听众身上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他们拒绝耶稣,转身“离开他走了”。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天主教周至教区”、“本站讯”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教区或本网站)”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教区、堂区或个人投稿,版权虽属本网,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

服务中心

教区简介 教堂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