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福音(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恭读圣玛窦福音 13:1-23
那一天,耶稣从家里出来,坐在海边。集合到他跟前来的人很多,他只得上船坐下,群众都站在岸上。他就用比喻对他们讲论了许多事 他说:“看哪,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种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把它吃。有的落在石头地里,那里没有多少土壤,因为土壤不深,很快就发了芽;但是太阳一出来,就被晒焦了;又因为没有根 , 就枯干了。有的落在荆棘中,荆棘长起来 , 便把它们室息了。有的落在好地里,就结了果实:有一百倍的,有八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朵能听的,听吧!”
门徒们前来问他说:“你为什么用比喻对他们讲话呢?”耶稣回答他们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给你们知道,却不给他们知道。因为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有余;凡是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因此,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了解。这样,依撒意亚的预言正应验在他们身上,他说:‘你们听是听见了,却不了解;看是看见了,却不明白,因为这人民的心思迟钝,他们堵住耳朵,又闭上眼睛,免得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了解而回心转意,就要我治好他们’。然而,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得见;你们的耳朵是有福的,因为听得见。我实在告诉你们:曾经有许多先知和义人,渴望看你们所看见的,而没有看到;渴望听你们所听见的,而没有听到。
所以,你们听听这撒种者的比喻吧!凡是听了天国的道而不了解的,那邪恶者就来把撒在他心里的夺去;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那撒在石头地里的,就是指人听了道,立刻欣然接受;但是心用没有根,不能持久,一旦为这道遭遇艰难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那撒在荆棘中的,就是指人听了道,可是世俗的焦虑和财富的迷惑,把道蒙蔽住了,结不出果实来。那撒在好地里的,就是指那听了道而了解的人,他结出果实来,有结一百倍的,有结六十倍的,有结二十倍的。”
【玛窦福音中的比喻】
玛窦福音第13章记载7个“天国”的比喻,教会将全部内容连续安排在常年期第15、16、17主日中诵读。福音作者刻意避免使用“教导”,而采用“讲论”这个字,说明耶稣的比喻是一种“启示”,而非“教导”。在耶稣的话中,天国成为可以被认识和接受的“实体”,激发听众接受,在听众之内成长;换句话说,“天国本身”变成一种“语言的事件”。
福音作者并未单调地一个接着一个地记述这些比喻。在第一个比喻之后插入了一个相当长的反省,并且按听众的身份将比喻分为二部分:第一部份是耶稣公开地在群众前(13:1-35),第二部分则只在门徒团体中(13:36-53)讲述。
广大的群众代表不信者,对他们而言,比喻成为一种令人无法明白的奥秘语言,自然也不会相信;对门徒(象征的教会团体)而言,比喻是一种启示的语言,传达只有信徒能够了解的内涵。
本主日的福音是著名的“撒种”的比喻,内容分为三段:比喻本身(3-9),耶稣说明比喻的用意(10-17),和比喻的解释(18-23);这三段内容也显示出这个比喻在初期教会中发展的三个阶段。
撒种的比喻
类似这样简短的比喻,应该可以回溯到历史中的耶稣口中,其意义应该在宣讲天国的背景下来了解;比喻的重点并不在于“撒种者”或不同的“地形”,而是代表天国的“种子”。
耶稣在宣讲天国的过程中,也许会遭遇到挫折,因为人们没有从他的话中察觉天国的临在。撒种的比喻先对“失败”做了相当详细的描述,但重点则是最后的丰硕成果。
耶稣有关天国的宣讲,就有如撒下的种子是有效力的,因为天主一直在工作,不论有多少困难阻挠,天主的国必要实现。
有耳的,听吧!
比喻表达出天国的两个特征:一方面天国的来临是天主的许诺和作为;另一方面,天国并不强迫人接受,因此比喻以“有耳的,听吧!”作为结束,这是一个呼召,邀请大家相信、接受福音喜讯。
为什么讲“比喻”?
耶稣对群众讲完比喻后,转而向门徒们解释祂为什么说比喻(10-17),由其内容可以判断,这些话是针对不相信的犹太人而说的。这段经文反映初期教会在耶稣复活事件之后,便开始把比喻应用于不同的具体情况下。
在犹太文化中,比喻的目的原本是借用一些图像好更有效的阐明事物的意义,这应该也是耶稣说比喻的用意;但是,初期教会却把它用来解释一个难以理解的事实:为什么大多数的犹太人不接受耶稣的启示。
天国的奥妙是只给门徒们知道的,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夺去。”此为圣经中常见的“被动”表达方式,说明这是天主的作为:只有相信的人才会了解,而且天主要赏赐他们更深的领悟;那些自我封闭的人,不但无法明白,而且将陷入更深的无知中。
对玛窦而言,凡是不属于门徒团体的人,便是不能明白的人。他们虽然看到、听见、也经验了在耶稣身上所实现的救援,但却封闭了自己的眼和耳,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因此耶稣只用“比喻”对他们说话。
作者引用依撒意亚书6:9-10的经文,目的针对“百姓的心迟钝”提出一个神学性的解释。他认为犹太人民的心硬,正应验了先知的话;换句话说,这原是天主的计划,使一切的理解及悔改成为不可能的事。
与眼耳被蒙蔽的犹太人对立的,是耶稣的门徒团体。耶稣称赞门徒们的眼和耳有福,因为他们看见并听见“先知和义人”所期望的,也就是耶稣所实现的救援。初期基督徒肯定,门徒们不仅了解而且相信了这一切。
撒种比喻的解释
既然比喻的功用在于借助共同的日常生活经验,来说明较深奥的事理,因此比喻本来是不需要解释的。所以学者们大多主张,18-23节中的比喻的解释,应该是初期教会对撒种的比喻更进一步的应用。
在这个解释中,重点不再是“话语”(种子);它寓意式的指出“撒种者”代表初期教会中的宣讲者,而种子的“命运”则被具体的用来描述听众对天国的话语,有着不同的接受态度。整个解释充满了警告及教导性的用语,“结果实”的意义不再指天国的圆满实现,而是指基督徒的忠实信仰和良好伦理生活。
这一切,反映了初期教会的福传宣讲情况;在这个时期,天国即将来临、紧迫的“末世思想”已经淡化,随之而来的具体问题是该如何在现世中好好生活,因此福传的重点转移为“伦理劝导”。
初期教会把撒种的比喻应用到福传宣讲上,教会的宣讲者成为比喻的讲述者,其对象则是教会团体。比喻成为一个劝谕性的宣讲,积极肯定并激励基督徒善度信仰生活。
1、凡本网注明“来源:天主教周至教区”、“本站讯”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教区或本网站)”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教区、堂区或个人投稿,版权虽属本网,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