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的音乐艺术有何特色?
天主教的音乐艺术是十分突出的。梵二公会议《礼仪宪章》第112号说:“普世教会的音乐传统,形成了超越其他艺术表现的无价之宝,尤其配合着言语的圣歌,更变成了隆重礼仪的必需或组成要素。”又说:“圣乐越和礼仪密切结合,便越神圣,它能发挥祈祷的韵味,或培养和谐的情调,或增加礼仪的庄严性。”教会以宗教仪式为沃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作曲家,使音乐得以普及和发展。教会制定了音乐的体制,对乐谱加以研究,开创了复调音乐的形式,完成了键盘乐器。文艺复兴后,虽然艺术的推动力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但至今为止,任何一种音乐可以说都是建立在中世纪天主教音乐基础之上的。从音乐的全部理论到记谱法,以至合唱、合奏,大都是继承中世纪的,就连世俗的交响乐和歌剧也与中世纪的教会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教会初期时代到今天的两千年间,米兰大主教圣盎博罗削和罗马教宗圣额我略一世,在教会音乐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公元四世纪,盎博罗削在任米兰主教期间,表现出他卓越的音乐才能。他在教会音乐中的主要贡献是收集教会歌曲,编汇成《盎博罗削圣歌》,并为教会音乐制定了由七音组成的四种教会调式音阶,创造了对唱的形式。
中世纪的音乐是从圣歌的诞生开始的。圣歌是教会在祈祷时所唱的音乐。对圣歌贡献最大的是公元540年至604年担任罗马教宗的圣额我略一世。中世纪的圣歌因他的贡献而被称为额我略圣歌。额我略圣歌也称平歌或素歌,以与定律歌曲相区别。它是西洋音乐文化中的第一花朵,其发展与欧洲音乐史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过程,到音乐学校的成立,都与此有关,现代的调式音乐也以额我略的调式为基础。额我略歌曲的完整,更令现代人感到惊讶,成熟的三段体的曲式,产生了后世各种乐曲。许多大作曲家都喜欢用额我略歌调作为主题动机。
文艺复兴时代是复音音乐的时代。16世纪时复音音乐达到顶峰。天主教的复音音乐,多以额我略歌调作固定调,然后在固定调上运用对位法完成其他声部。曲式和对位法处理基本相同。乐曲皆以弥撒和经文歌为主。
16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时代的圣乐一方面保持着古代风格,一方面允许新风格的乐曲存在。
大约从1750年至1820年,是教会音乐古典风格从开始到全盛的时代。古典时代天主教最伟大的作曲是海登、莫扎特和贝多芬。著名弥撒曲有海登的《Lord Nelson Mass》、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
19世纪以后,天主教因为有世界通用的教仪,保证了教会音乐不受时代的冲击。虽然教会在梵二大公会议后鼓励和提倡各民族风格的圣乐,但“教会以额我略曲为罗马礼仪的本有歌曲,所以在礼仪行为中,如果其他歌曲条件相等,则额我略曲占优先”。(礼仪宪章116)